按钮文本
返回主站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灵长类动物实验解释人类风险偏好理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网站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6-07-01 | 2312 次浏览 | 分享到: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决策,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如风险规避、风险中性或风险追求。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决策,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如风险规避、风险中性或风险追求。在经济学领域,对于个体风险偏好的类型及其测度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理论研究表明,大多数理性个体在面对风险决策时,通常会持风险规避或风险中性的态度。
然而,对 于这种情形的由来及其演进过程,现有的理论却缺乏说服力与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很多时候只能归结于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形形色色的经济学模型 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着财富水平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但这些纸上谈兵的假设与模型在缺乏现实依据时往往会受到质疑和诟病。而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学者常通过标准的经济学实验研究个体的风险偏好,尽管此类研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一些实验的先天不足,其对于个体总体财富水平和风险态度之间的关系并未给出明 确而合理的解答。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决策,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如风险规避、风险中性或风险追求。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决策,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如风险规避、风险中性或风险追求。在经济学领域,对于个体风险偏好的类型及其测度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理论研究表明,大多数理性个体在面对风险决策时,通常会持风险规避或风险中性的态度。 

然而,对 于这种情形的由来及其演进过程,现有的理论却缺乏说服力与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很多时候只能归结于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形形色色的经济学模型 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着财富水平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但这些纸上谈兵的假设与模型在缺乏现实依据时往往会受到质疑和诟病。而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学者常通过标准的经济学实验研究个体的风险偏好,尽管此类研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一些实验的先天不足,其对于个体总体财富水平和风险态度之间的关系并未给出明 确而合理的解答。 

以恒河猴为对象模拟人类进行风险决策研究 

山田宏 (Hiroshi Yamada)等学者以灵长类动物——恒河猴为实验对象,通过设计一系列行为实验,成功论证了灵长类动物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模拟人类进行风险决策,并从中得 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9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风险偏好,尤其是财富水平对于风险偏好的影响,以及人类风险决策机制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验采用的实验对象是两只恒河猴,它们所面临的任务是一系列基于视觉的风 险决策。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这一生命体所必需的物质作为财富的度量。两只猴子需要对一系列彩票做出抉择。每组彩票都会由两个选项组成, 如选项A“100%得到60微升的水,选项B则是50%的概率获得120微升的水,另有50%的概率一无所获。出于实验的完整性与精确性考虑, 研究人员设置了不同的收益额度,总计有20种不同数值的彩票任务。所有数额(包括概率)均通过形象的饼状图表进行显示,以便于猴子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为使得作为实验对象的猴子具有理性人所必需的偏好一致性,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通过特定训练,猴子能够初步模拟人类的决策行为,而并 非漫无目的随机进行选择。研究人员甚至为猴子设计了大量的测试性问题,比如,选项A100%得到120微升的水,选项B50%的概率得到120微升的水,另50%的概率一无所获。当完成训练阶段以后,面对这种测试性问题,猴子能够非常准确地选择A。能够准确完成测试性问题表明其能够理解形象的、类似于 期望效用的表达形式,较好地模拟人类的最大化决策,这为进一步结合效用函数研究风险偏好提供了可能。 

“财富水平较低时风险规避倾向较强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研究者通过记录一段时间内猴子在各个决策实验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它们在大量实验任务中显著地表现出了风险规避或风险中性的倾向,而较少出现风险追求的倾向。通过实验数据的非参数检验以及采用Logistic函数的期望效用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该实验所得结论与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实了风险决策理论的有关结论。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财富水平与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他们所选取的财富水平指标是猴 子体内的水分含量。为获取这一数据,研究人员在每天实验任务开始前30分钟获取被试猴子体内的血清渗透压摩尔浓度(blood serum osmolality)来测量其财富值。在完成这一步骤后,同样要求猴子完成与第一阶段中类似的决策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当猴子处于口渴状态,或者说 财富水平较低时,其所做出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风险规避倾向;而在体内水分充裕,即财富水平较高时,风险规避现象减弱,甚至出现风险追求的行为。此 前一些以鸟类为实验对象的类似研究常常出现较为矛盾的结论,而该实验第二阶段在探索财富水平与风险态度的关系时则充分考虑到了餍足效应对于风险偏好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更为真实可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可谓同宗同源,二者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正是由 于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脑神经机制上的相似性,这类动物实验对于推进人类一系列认知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标准经济学实验,本文所提及的动物实验能够为人类风险偏好的演化机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不仅仅证实了部分经济学理论假设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还对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在面对生 活中的各种投资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做出了补充解释。另外,该实验中财富水平与风险态度相互间的影响,甚至能够关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并为宏观经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证据;而在微观领域,该研究采用的广义的财富指标,如人体所必需的水分等,则带给我们全新的启示,并将进 一步拓宽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基础概念,从而避免采用自我报告式数据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调查问卷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等),使经济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 大小鼠移动式超净/微屏障饲养系统
  • 大小鼠独立送风IVC饲养系统
  • 大小鼠代谢笼
  • 玩具葫芦
  • 大小鼠连续耳标钳
  • 不锈钢猴镜
  • 猴玩具球
  • 猴项圈
  • 捕猴杆
  • 捕猴网
  • 舒泰50(高纯试剂,仅供试验用)
  • 异氟烷(调试麻醉机试剂)
  • 鼠断头器
  • 摇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