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固定的目的
1. 迅速防止组织、细胞的死后变化,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以保持组织和细胞与正常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2. 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酶等各种成分转变成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
3. 使组织中的各种物质沉淀和凝固起来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以便染色后易于鉴别和观察;
4. 固定剂兼有硬化作用,使组织硬化,增加组织硬度,便于制片;
5. 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而失去其原有形态结构;
6. 经过固定的组织,能对染料产生不同的亲和力而着色清晰,便于辨认。
二、病理取材基本要求
1.病理检查应分层次进行,先进行一般外观观察,后剖检观察,再进行光镜详细检查。
2.通常选择正常与病变交界处组织,即包括病变本身及病变周围组织。
3.对照组动物相同器官取材时,选材部位应尽量一致。
4.肉眼看不到明显病变时,各实验组选取标本位置应一致。
5.所选组织应包括脏器全部层次结构或重要结构,如肾应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6.胃肠标本应将内容物冲洗掉,以免内容物影响组织固定,产生自溶。
7.所取材料应尽量保持肉眼标本的完整性,不宜过厚或过薄,一般厚3-5mm,大小为1.5~2厘米。
8.切取组织时不要挤压,使用锋利刀具,少用剪刀,勿选用被器械钳压过的部位。
9.标本取材要熟悉,尽可能快地完成整个过程,特别是易自溶的组织,如肠道、脑、腺体等。
三、组织固定的注意事项
1. 固定必须及时。组织一经离体后,必须立即固定(在30分钟内)。
2. 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选择非常重要,应该根据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固定液。最常用的固定液是4%多聚甲醛液或10%福尔马林。
3. 组织固定容器要选择大一些的,固定液的量必须大于组织体积的5—10倍以上。
4. 固定液的浓度。固定液的浓度必须准确,过稀或过浓都会影响组织的形态和固定效果。
5. 固定液的质量:要注意固定液的有效期。发现固定液变质,如甲醛液体产生白色沉淀,应立即更换。
6. 固定的温度:过高,会加快组织的自溶和组织的过度收缩,并破坏细胞内的抗原。
7. 固定的时间:新鲜标本应该剖开固定12—24小时后再取材。大标本取材后在室温下需再固定4—6小时。小标本取材后应该在室温下再固定3—4小时;如果是新鲜小标本取材,必须再固定4—8小时。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固定时间还需延长。需要做免疫组化或分子病理的标本,从标本离体至组织脱水开始,总固定时间一般不要超过48小时,但也不要少于24小时(厚度2—3m)为佳。
固定是病理制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组织固定不佳,会造成组织腐烂、抗原丢失,将影响切片质量,也将导致诊断困难或无法诊断,甚至影响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性,因此规范、合理的标本管理非常重要。
136 6139 2264
咨询电话
莱
艾
特
商
城
扫
一
扫
关
注
京ICP备140283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490号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www.bjlat.com 设计维护:北京莱艾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郑重声明:引用他人的信息,本网站均已经列明出处。
转载的目的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有任何侵犯您的权益之处,请与我们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3号楼2层2002 邮箱:info@bjlat.com 电话:010-62969989;13661392264